生物多樣性合作計畫

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

全球首創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 提升4倍碳移除力

台灣大攜手中興大學、台江國家公園,產官學協力推動「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全球首創的計畫結合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以及奈米科技,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大幅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碳移除能力提升至少4倍,預期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同時有效淨化廢棄魚塭的水質、固灘護堤,並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為沿海生態系帶來重生。

全球首創的「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首波植樹行動正式啟動,由50名台灣大志工與研究團隊種下1,200株欖李樹苗,計畫於三年內完成3,000株紅樹林復育。


台灣大「山椒魚」保護計畫

守護微笑的高山精靈,保存冰河時期的記憶

山椒魚帶著冰河時期的記憶,在高聳的台灣山脈上對抗日漸上升的氣溫,透過嬌小身軀展現生命韌性。台灣大哥大希望發揮能所不能的精神,以行動支持艱難與危險的中高海拔野外研究,同時回應氣候變遷,守護微笑的高山精靈。

(楚南氏山椒魚,圖片來源:朱有田教授團隊)

(觀霧山椒魚,圖片來源:朱有田教授團隊)

山椒魚,又稱微笑的高山精靈,目前在台灣共有5種原生種─觀霧山椒魚、台灣山椒魚、南湖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於冰河時期播遷至台,分布於海拔1300公尺至3800公尺中高海拔山區,溫度8oC-16oC以下潮濕低溫的溪流源頭。怕熱的山椒魚,在氣候變遷過程中,面臨棲地基線逐漸上升,是全球暖化首當其衝的物種,又因棲地不連續,獨立演化且數量稀少。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全球紅皮書將台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列為瀕危(EN)等級,南湖山椒魚與觀霧山椒魚更因調查困難、數據不足而無法於書中呈現。2017年台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則將南湖山椒魚列為極危(CR)物種;台灣山椒魚、觀霧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列為瀕危(EN)物種;阿里山山椒魚列為易危(VU)物種,顯見台灣的山椒魚亟待保育與研究。

(臺灣大學朱有田教授,長期投入山椒魚保育研究,圖片來源:大麥影像工作室)

台灣大哥大透過生態紀錄導演麥覺明的作品─《山椒魚來了》,看見研究資源的缺乏與氣候變遷對山椒魚的威脅。太魯閣、雪霸、玉山國家公園長期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朱有田教授團隊,進行台灣5種山椒魚跨域親緣地理學、棲地偏好與生活史研究,台灣大哥大亦攜手加入,期望透過資源挹注促進台灣的山椒魚研究發展。國家公園的委託研究更經由在自然棲地裡圈養山椒魚,成功觀察到其產卵、孵化與變態過程。為深化研究成果,台灣大協助強化棲地內圈養繁殖試驗設備,對其中2種山椒魚進行早期生活史研究,希望於2025年前提升雪霸國家公園圈養缸內觀霧山椒魚孵化率至95%、存活率至30%;維持玉山國家公園圈養缸內之阿里山山椒魚100%之孵化率,並提升存活率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