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

台灣大於2011年訂立風險管理政策,相關政策與程序皆於官網上揭露;2024年經董事會通過第四次修訂,以作為風險管理之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積極規劃風險管理政策、組織架構與風險管理系統,將公司營運可能會面臨到之風險,事先予以因應,以達預防之效益。

2015年經董事會通過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以強化組織風險管理機制。本公司財務長受董事長指派擔任風險管理委員主席,委員會之運作紀錄均呈送董事長核准,自2021年起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會報告運作情形,以確保相關風險議題均有效管理。

稽核室每年對風險管理機制進行查核並於年底進行風險評量,對於各項風險的重要性及發生機率給予評分,並計算風險值。風險值之高低將做為次年度安排查核計畫之依據。2024年稽核結果並未發現內部控制缺失及異常事項,僅針對各作業流程提出具體建議事項共82項,做為提升管理品質參考。針對應改善及建議事項,每季持續追蹤至改善完畢。

本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亦已訂定「關係人交易管理作業」及「對子公司之監督與管理作業」等規範,落實對子公司之監督管理,相關風險控管及防火牆機制已適當建立並有效運作中相關年度風險分析結果請詳「1.6風險分析」。

風險管理目標

  1. 持續推動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之經營模式。
  2. 建立及早辨識、準確衡量、有效監督及嚴格控管之風險管理機制。
  3. 架構全公司整體之風險管理體系,將風險控制於可接受或管制範圍內。
  4. 引進最佳風險管理實務,達到持續改善。

風險管理架構

左右滑動表格查看完整資訊
  權責單位 主要職能
第一級
控管機制
公司本部、資訊群、技術群、用戶事業群、財務群 為確保及時察覺及有效管理風險,各風險項目皆指定權責單位負責管理
各權責單位於日常維運時,即需將各風險項目控制於可接受水準之下,並於風險狀況異動時及時提報,以利公司採行因應措施
第二級
控管機制
風險管理委員會(註) 整合公司風險管理架構及控管機制,執行風險管理決策並檢視成效
經營管理會議 定期檢討公司營運目標、業務管理及未來發展規劃、預算執行狀況及財務資金控管情形等
通訊品質確保委員會 確保及管理網路通訊品質
永續發展委員會 建立功能性委員會治理制度、強化管理機能,並致力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經營之落實
永續發展小組 結合營運與核心資源,推動及實踐公司於環境、社會、治理相關業務與策略,以邁向永續發展
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 針對與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業務風險進行控管,以確保員工安全與健康
環境管理小組 制訂並管理公司對環境及能源之政策與目標
創新管理小組 統整公司創新發展策略,設定管理機制
品牌發展小組 落實「Open Possible 能所不能」的品牌主張,透過所有同仁的行為,產品與服務,內外部工作環境,以及行銷傳播,建構由內而外無縫銜接的品牌體驗
資通訊暨個資隱私安全委員會 控管有關隱私與資訊安全的潛在威脅,並採行矯正預防措施,有效降低企業營運風險
最高決策機制 董事會 依營運策略及經營環境,核定整體之風險管理政策
持續監督風險管理機制之有效運作
監督機制 稽核室 評估各項業務之風險高低,以作為排定年度稽核計畫之重要依據。執行稽核業務,呈報稽核結果並追蹤缺失
*註 董事會轄下設有永續發展委員會及資通訊暨個資隱私安全委員會,此外,董事長轄下另設風險管理委員會。各權責單位遇重大事項或議案時,應向經營管理會議、各委員會或工作小組提報,以決議需採行之必要措施。

風險管理運作

本公司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由財務長擔任主席及包含董事長與各主要風險管理面之最高主管或其代理人組成,專責監督與嚴格控管風險管理相關議題,並持續推動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之管理模式,以達到持續改善之目的。

風險管理委員會至少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並與各功能性委員會定期溝通討論攸關風險管理議題,包括經營管理會議、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通訊品質確保委員會、環境管理委員會、資通訊暨個資穩私安全委員會、永續發展委員會及創新管理委員會等專責委員會,以確實掌握不同領域之風險議題。

遇重大事項或議案時,各權責單位應向經營管理會議或各管理委員會提報,以決議需採行之必要措施。各功能性委員會亦會主動關注與鑑別公司內部、外部潛在風險議題,及討論解決方案。

風險管理委員會運作呈送董事長核准;後續由稽核室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會報告運作情形,以確保相關風險議題均有效管理。

本公司自2011年起積極推動風險管理機制,歷年來主要運作情形如下:

  1. 2011年制定風險管理政策
  2. 2015年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
  3. 2017年修訂風險管理政策
  4. 2020年第二次修訂風險管理政策並經董事會通過。
  5. 於2021/8/5董事會,稽核主管列席報告風險管理委員會業務內容。
  6. 2021年召開2次風險管理委員會,會議議案共17項。
  7. 2022年第三次修訂風險管理政策並經董事會通過。
  8. 2022/8/1董事會,稽核主管列席報告風險管理委員會業務內容。
  9. 2022年召開2次風險管理委員會,會議議案共19項。
  10. 2023/8/4董事會,稽核主管列席報告風險管理委員會業務內容。
  11. 2023年召開2次風險管理委員會,會議議案共17項。
  12. 2024年第四次修訂風險管理政策並經董事會通過。
  13. 2024/8/5向董事會報告風險管理委員會業務內容。
  14. 2024年度運作情形:
    2024年風險管理委員會於4月、10月召開,會議議案共17項。由各委員會及工作小組提案報告攸關風險相關議題。內容包括風險議題及相對應的風險處置措施。

風險管理流程

本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及永續發展小組每年會審查全球、本地和行業趨勢,確定適用於公司層面的相關風險,並針對衝擊程度及發生可能性討論風險等級,識別出重大風險。

每年以歸納之風險類別與風險項目進一步盤點,確定逐項風險項目依據新興國際趨勢調整風險說明,並於評估潛在衝擊後,各單位依風險等級擇定優先順序,採取適當策略及行動,將風險控制於可接受範圍並擬定因應措施及風險承受能力指標。

針對風險項目設定風險承受能力指標進行監控,即公司可接受的目標/指標與實際績效之間可接受程度。 以「客戶行為變化」與「供應鏈永續責任管理」為例:

客戶行為改變:

好速專案供裝戶數涵蓋80%全台戶數

供應鏈永續責任管理:

  1. 一階供應商三年未審查比例低於20%
  2. 一階關鍵供應商三年未實審比例低於8%
  3. 一階重大供應商三年未進行碳盤查比例低於8%

有關風險等級與各項重大風險遭受的衝擊及因應措施,請參考下列『風險地圖』與『關鍵與新興風險及機會分析』


風險地圖


關鍵與新興風險及機會分析

台灣大哥大參考美國COSO組織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ERM)架構,由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及風險管理專責單位組成,依據國際研究報告、產業趨勢分析、企業內外部調查與公司決策與判斷,每年以歸納之風險類別與風險項目進一步盤點,確定逐項風險項目依據新興國際趨勢調整風險說明,並於評估潛在衝擊後,擬定因應措施,本年度鑑別出19項台灣大哥大的年度風險,歸納後包括「法規」、「網路頻寬資源」、「資訊安全」、「業務」、「市場」、「人才培育」及「創新管理」等七大項風險類別。說明如下:

關鍵風險
△新興風險

左右滑動表格查看完整資訊
類別 風險 WEF
(世界經濟論壇)
風險分類/

TWM
年度永續主題
風險說明 趨勢 TWM可能遭受的衝擊 因應措施
(降險和掌握機會)
風險容忍度
法規 1.
法規遵循
合法性/法規遵循
  • 為防制及打擊詐騙危害,立法院於113年7月12日三讀通過「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明訂金融、電信、數位產業之打詐義務,加重業者法遵責任,未落實相關規範者,將處以高額罰鍰。
持平
  • 該條例新增電信事業受理申請電信服務時,應介接主管機關指定之資料庫輔助核對用戶身分,若顯示為高風險用戶則3年內限制其最多申請1門號、電信事業提供經主管機關公告之境外高風險電信事業提供之特定國際漫遊服務前,或提供非本國籍用戶預付卡服務時,亦應先介接主管機關指定之資料庫確認入境及身分,並定期以資料庫查詢用戶是否出境、逾期停留或居留。電信業者若未落實本條例相關義務,將處以高額罰鍰。
  • 本公司已於113年11月1日完成「165防詐聯合風險資料庫」及「移民署資料庫」介接,並將持續遵循法令規範,落實電信事業防詐責任。
  • 無因未落實法令規範而遭裁罰
2.
政策及法律變動
社會
合法性/法規遵循
  • 為促進下世代衛星通信服務及產業發展,強化我國數位韌性,數發部於114年2月13日公告修訂《無線電頻率供應計畫》,首次開放7個衛星行動通信頻段,並擴增12個衛星固定通信頻段,最快六月底開放電信業者申請。本公司須評估衛星通信發展對營運之可能衝擊並納入整體布局策略,以持續強化未來競爭力。
持平
  • 我國行動通信網路涵蓋良好,目前衛星通信主要做為提升偏遠地區無線通訊網路覆蓋的解決方案,以及災難應變之備援網路;且衛星通訊傳輸容量有限,短期內對國內行動通信網路服務之競爭尚無具體影響。惟須注意少數開放頻段未來是否會產生鄰頻干擾問題。
  • 長期而言,因衛星行動通信技術發展快速,且衛星通訊與地面行動網路的整合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需密切關注未來是否會進一步影響行動寬頻市場。
  • 本公司將持續關注數發部對衛星通信服務及頻率資源分配政策之趨勢,視衛星通信技術發展,機動調整整體布局策略。
  • 鄰頻干擾
網路頻寬資源 3.
氣候變遷
/
天然災害
環境
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
  • 新面臨之氣候衍生災害事件,屬於外部風險,將導致暴風暴雨強度增高,及高溫時間延長
  • 天然災害發生後之搶修人力增加
  • 電力及供水不穩定
下降
  • 氣候變遷面臨的災害事件已顯著影響本公司的營運及財務,並將持續造成以下衝擊。根據TCFD報告書顯示,淹水、山崩及土石流等災害已導致財務損失。從自有資產的分析結果顯示,共有78處機房具有一種以上的災害潛勢。在財務衝擊上,我們分別計算1)營業損失與2)成本增加,如下所述:
  1) 營業損失:
  • 75處HUB機房面臨暴風暴雨等水災潛勢,若無備援電池及停電告警,將導致機房電力失效,進而造成服務中斷或品質不佳等營運衝擊
  • HUB機房位於土石流1處、山崩2處,可能受衝擊基站數之年均收入約3.6億元。
2) 成本增加:
  • 78局機房發生衝擊時(包含75處淹水應變、1處土石流清場善後、2處山崩清場善後),預計全年人力成本約8,189萬元。
  • 本公司已據鑑別之衝擊調修氣候策略來加以因應,列舉措施如下,以1)資本投入、2)人力資源與3)增添設備來進行管理,如下所述:
1) 資本投入:
  • 遷廠與新設據點的資金投入:機房遭遇土石流或山崩風險,每處約100萬元。
2) 人力資源:
  • (防淹水) 75處機房設置漏水偵測系統與臨時發電機共約182萬元
  • (防土石流、山崩) 3處機房執行邊坡監測作業,技術檢定與分析服務、安裝臨時發電機共約110萬元。
3) 增添設備:
  • (防淹水)75處機房設置漏水偵測系統與臨時發電機共約2,214萬元。
  • (防土石流、山崩)3處機房設置邊坡自動化監測系統與臨時發電機共約2,888萬元。
  • 再生能源使用量
  • 能源密集度
  • 節電量
  • 備援發電機設置量
4.
資通訊基礎設施與頻寬資源管理
網路品質及覆蓋率
  • 基礎設施年份高故障率增加。
  • 過時的系統及基礎設施需淘汰。
  • 網路整併後,品質一致性及網路使用體驗問題。
持平
  • 基礎設施使用年份高,將造成故障率增加,影響資訊系統運作。
  • 過時的系統及基礎設施,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影響競爭力。
  • 整併之雙網涵蓋不一致,可能影響用戶網速
  • 定期審視基礎設備運作狀況,考量廠商支援狀況,適時進行汰換更新,同時設計備援機制以確保資訊系統正常運作。
  • 導入私有雲平台以利快速建置資訊系統來支援業務推展及提升競爭力。
  • 於完成整併實體工程後,持續針對涵蓋一致性及涵蓋體驗持續優化條整,大幅降低因整併問題產生之負面使用感受。
  • 利用整併取得之新頻譜,優化頻譜使用率以取得較佳體驗。
  • 建置私有雲平台逐年進行設備汰舊換新,每年實體主機汰換率不低於8%
  • 新的地端系統建置於私有雲平台的建置比例不低於80%。
5.
電信技術革新
網路韌性發展與影響
  • 面對各種挑戰和災害時,保持網路穩定和連續運作的能力
持平
  • 網路韌性方案,首推衛星韌性通訊,國內開放之衛星韌性由競業代理提供服務,本公司自主性降低。
  • 台灣夏季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較多,可能對電信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導致災區域網路中斷。
  • 接洽多軌道衛星通訊服務,與其它衛星通訊業合作,提高衛星通訊韌性自主性. 。
  • 加速衛星通訊韌性方案規劃,於災害孤島區提供網路服務因應。
 
資訊安全 6.
資訊隱私與個資保護
*
科技
隱私保護
  • 國內外個資隱私規範漸趨嚴格及民眾個資保護意識提升
  • 新興服務及產品個資外洩,造成用戶權益、公司營收減少及商譽受損
上升
  • 行政院預計8月前成立個人資料保護獨立監督機關-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將加強資訊隱私及安全相關監管要求,本公司為建立完善個資隱私管理,須持續投入各項資源、額外成本,以符合主管機關法令和用戶期待之外部風險。
  • 為提供各項優質之電信服務與加值服務,預計未來3到5年創新服務及產品範圍仍會持續增加,將涉及大量的個資隱私處理,如用戶個資隱私不慎外洩,應負相關法律責任,例如用戶賠償-每人每一事件新臺幣五百元以上二萬元,若情節重大,可處15萬元以上1,500萬元以下罰鍰。除用戶賠償,公司也可能面臨用戶流失、營收減少等衝擊。
  • 為因應資訊隱私及安全之外部影響,本公司建構用戶個資隱私防護機制,及時掌握國際發展趨勢與法規要求,配合創新服務及產品發展,持續優化相關涉及個資隱私作業流程。
  • 透過公正第三方檢驗個資隱私管理之有效性,維持ISO27001與ISO27701「資訊安全與個人資料隱私管理制度」、BS 10012及ISO/IEC 29100「隱私保護」證書持續有效,融入企業經營流程,持續改善安全機制,規劃以下作業,以提升資訊隱私與安全水準。
  1. 建立並滾動式修訂資安政策與規範。
  2. 強化資安專責組織職能。
  3. 持續辦理個資安全稽核及個資侵害演練。
法律訴訟與客訴爭議
7.
網路安全與網路攻擊
*
科技
資訊安全
  • 網路攻擊手法應用AI等技術日新月異,且攻擊範疇擴大至企業及供應鏈
  • 主管機關強化上市櫃公司資安管理,並針對電信業之網路安全防護要求日趨嚴格
上升
  • 全球各產業面臨各種新興網路攻擊,預測未來3到5年駭客將應用AI等工具而強化攻擊手法,公司可能受到新興網路攻擊影響,例如勒索軟體攻擊並加密企業檔案、社交工程攻擊造成敏感資料外洩等。若遭受DDoS攻擊而中斷公司各項服務1天,將損失約5.46億營收。
  • 本公司為行政院核定之電信事業關鍵基礎設施,且屬台灣三大主要電信服務業者,一旦無法抵禦外部網路攻擊,將嚴重影響用戶電信服務,進而面臨服務中斷賠償、營收減少及聲譽受損之情形。主管機關要求強化並落實資通安全維護計畫,以致本公司需投入防護攻擊的成本將持續增加,以降低網路安全相關的駭客攻擊和主管機關法遵要求之外部風險。
  • 為因應網路安全之外部影響,本公司須持續投入資源,建立資通安全防護機制,推動安全保護措施以落實主管機關資通安全管理要求,檢視防護機制有效性與資安目標達成情形,並於資通訊暨個資隱私安全委員會報告進度與效益。資安防護機制包含:
  1. 外部驗證公司檢查並落實主管機關如數位發展部之行動寬頻資通安全管理要求。
  2. 執行透測試,模擬駭客行為,測試並改善弱點。
  3. 建置各項量化指標,追蹤安全水準。
  4. 強化資通安全威脅偵測管理機制(SOC),辦理紅隊演練。
  5. 監控並分析資通安全防護系統及設備,評估導入ZTA架構。
  • 資安事故與處理
業務 8.
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
  • 電信業務成長,溫室氣體排放上升
  • 未即時且有效回應民間團體的監督
  • 未即時揭露碳相關資訊(如CDP)
持平
  • 依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自115年起,溫室氣體排放源的盤查與登錄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到電信業。惟早於電信業受列管前,台灣大即已於111年承諾2040 RE100及2050淨零碳排,為達目標,需增加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建置及綠色電力認購,增加營運成本。同時提升機房設備\營運據點能源效率,增加資本支出汰換老舊設備。
  • 民間團體(如綠色和平)持續關注企業節能,若無正面回應,恐影響本公司商譽。
  • 以國際企業永續評比自我檢核碳資訊揭露,若無正面回應,恐降低投資人對本公司信心。
  • 執行組織碳盤查。
  • 建立能源/環境管理系統。
  • 支持政府綠能政策。
  • 興建綠能基礎建設。
  • 提升再生能源使用率及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 媒體宣傳綠能策略。
  • 持續以國際永續倡議與評比自我精進。
  • 減碳量
  • 節電量
  • 再生能源使用量
  • 綠能設置容量
  • 新聞露出/瀏覽量
  • 倡議達成率
  • 評比成績
9.
工作人權與安全
供應鏈管理 工作人權
  • 職場歧視之情事導致違法
工作安全
  • 關鍵技術人才發生職業災害。
  • 承攬商作業未落實安全防護。
持平 工作人權
  • 因性別、年齡、婚姻、種族、身心障礙而在薪酬、福利、升遷、調薪、任期、教育訓練、工作條件及就業權益等予以差別待遇而致違法,影響公司聲譽及受到政府裁罰。
工作安全
  • 職業災害若增加,恐造成員工暫時失能無法作業,影響營運。
  • 承攬商作業安全若出現漏洞將影響商譽。
工作人權
  • 公司招聘作業運作為公開招聘,工作規則亦明訂招聘和任用不因性別、年齡、婚姻、種族、身心障礙而在薪酬、福利、升遷、調薪、任期、教育訓練、工作條件及就業權益等予以差別待遇。
工作安全
  • 強化全體員工職場安全教育訓練。
  • 制定承攬商安全衛生管理標準作業程序,供承攬商遵循,並落實承攬商管理及督導。
工作人權
  • 因職場歧視之情事導致違法:0
工作安全
  • 降低失能傷害頻率(FR)10%
10.
供應鏈永續責任管理
供應鏈管理
  • 因供應商未具有完善相關政策、辦法,可能違反勞動人權相關法律及法規,而導致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風險。
  • 因極端氣候加劇,運輸可能被迫中斷、物料短缺,產生供應商物料無法即時提供之風險。
  • 因極端氣候加劇,戶外工作者可能面對高溫熱傷害,因此產生相關職安風險。
  • 政府管制力道提升,課徵相關稅費,可能因為氣候行動落後而衍生營運成本提高相關風險。
  • 國際規範及各國法規對於生物多樣性之關注度提升,若供應商之原物料產地、產品提供或服務範圍等影響生物多樣性,可能產生供應商營運成本提升之風險。
持平
  • 供應商若違反勞動人權之情事,可能導致台灣大品牌聲譽受損、投資者信任下降、供應鏈中斷及失去市場競爭力,進而影響客戶關係與營運穩定性。
  • 供應商之運輸及物料可能受及極端氣候影響,導致運輸中斷、物料短缺,使台灣大之營運收到衝擊。
  • 極端氣候帶來高溫,若導致戶外工作者高溫熱傷害,可能導致人力不足,影響台灣大營運。
  • 國際趨勢對於碳管理力道日漸提升,供應商若無法及時回應碳要求,可能導致被徵收相關費用,導致台灣大之營運成本提升。
  • 供應商之營運範圍、原物料產地若影響當地生物多樣性,可能導致廠商須遷移至其他廠區,造成物料短缺,使台灣大聲譽受損或營運受阻。
  • 定期進行永續供應鏈盡職調查,鑑別供應商職業安全衛生風險、人權風險對於台灣大之衝擊程度,若鑑別出高風險供應商,將要求提出改善計畫,並稽核確保其改善狀況。
  • 針對台灣大關鍵產品進行鑑別,盤點重要供應商並分析衝擊程度,加強關鍵供應商稽核管理,並提升供應鏈韌性,調整跨國供應鏈佈局以及尋找替代供應商。
  • 針對台灣大之高碳排供應商、碳管理能力須提升之廠商,進行賦能以及促進合作關係,如協助設定SBTi目標、團購綠電等,建立低碳供應鏈。
  • 進行供應鏈生物多樣性鑑別,評估對於台灣大之衝擊程度,若鑑別出高風險供應商,將建議供應商提升對於生物多樣性之意識及認知。
  • 一階供應商三年未審查比例低於20%
  • 一階關鍵供應商三年未實審比例低於8%
  • 一階重大供應商三年未進行碳盤查比例低於8%
  • 2035年供應鏈減碳較2020基準年低於23%
11.
傳染性疾病傳播
員工身心健康
  • 雖然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有所下降,但若技術人才或其他關鍵崗位員工受到新興疾病影響,仍可能會導致員工缺勤,進而影響通訊服務品質與營運。
下降
  • 在傳染性疾病高峰期間,員工感染仍可能影響工作效率與服務品質,尤其是技術人才缺勤的情況,可能會延遲項目進度、降低服務品質、影響內部協作等。
  • 建立「健康管理系統」設置主動「傳染病/發燒」通報,對於辦公室人員健康進行控管,若有群聚現象則進行後續管制。
  • 定期透過電子報進行傳染病防治與自我健康管理宣導,提升員工防疫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 同一樓層、同一單位於一週內發生同樣傳染病症狀。
市場 12.
產品 End-of-Life (EOL)管理
循環經濟
  • 舊/廢手機與營運事業廢棄物等電子廢棄物,若未透過減少或回收再利用實現零廢棄和降低污染,將可能造成資源消耗、環境汙染。
 
  • 循環經濟為當代國際共識及趨勢,若未支持且積極落實可能有損企業形象。需持續監控,定期評估風險狀況,隨時調整策略以應對變化。
  • 依據2024年實際回收成效,2025年調整心大願景2.0目標:自2020年起至2025年廢/舊手機累計回收量達28.3萬支;至2026年廢/舊手機累計回收量達35.8萬支
  • 累計回收量成長幅度隨每年成果滾動式調升累計目標數
13.
替代及新興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
  • 行動裝置換機週期延長,單以旗艦機難以吸引用戶申辦5G高資費專案。
持平
  • 因各業者手機專案內容相似度高,將造成用戶轉換業者門檻降低,且各家電信均朝擴大用戶生活圈,提供多樣化方案選擇延伸戰線,並運用OTT服務或集團資源強化各自銷售競爭力,台灣大因此面臨超出電信本業競爭之衝擊。
  • 持續運用集團資源規劃「mo幣多」專案,於越高資專案給予越多回饋,並積極爭取電信獨家合作服務及商品,包含國際級Max服務、Apple One及Youtube Premium等,也與wemo共同推出「騎乘共享愛地球」優惠,以加速淨零進程,而在主打一站式服務體驗之OP響樂生活專案,也推出科技生活套組,除創造台灣大獨門專案之銷售優勢,也可吸引用戶轉換高資費。
  • 台灣大哥大獨門方案占整體行動用戶占比逾10%
14.
競爭激烈化
風險管理
  • 因應國內多家電信業者/競業合併完成,各家業者將透過其他獨家服務或終端設備差異化5G專案,以利5G推動。
  • 競業電信持續擴大點數經濟在用戶生活圈的運用。
持平
  • 各業者積極投入資源於5G服務及應用發展,期能成為首家具備殺手級服務業者(註2),以增加誘因促動用戶升級5G,搶得5G市佔率。台灣大需要面臨無推出5G 殺手級應用服務而用戶和營收減少的風險。
  • 競業電信紛紛推出與台灣大「mo幣多」相似綁定購物紅利金方案或提供紅利金作為贈品模式,恐侵蝕台灣大率先鋪局電商網購的獨特性與獲利。
  • 以多元影音娛樂服務包裝獨家電信專案,提升市場競爭優勢以爭取擴大5G用戶數,包含獨家代理的國際級Max服務及電信獨家搭贈YouTube Premium服務。
  • 深化與momo購物網資源整併創造5G銷售優勢,專案提供momo優惠,並導入momo幣可折抵手機/配件/MyMoji/預付卡額度儲值等,並開放實體通路使用,擴大momo幣運用範圍,強化momo幣生態圈經營,創造集團綜效。
  • 5G 滲透率逾 35 %
15.
客戶行為改變
客戶體驗
  • 因應5G滲透率提高及家用寬頻的普及,消費者端的戰場將轉至智慧家庭、物聯裝置與其他獨家終端及影音服務。
持平
  • 競業電信尋求與寬頻業者合作,各家投入雙服務整併銷售新模式,並複製台灣大「好速成双」專案銷售模式,恐侵蝕台灣大好速專案推廣,進而影響營收。
  • 運用集團合作成功模式,持續擴大「好速」服務以提升涵蓋範圍, 並擴大一站式全套體驗商品類型(OP響樂生活套裝/智慧玩家套組),並結合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鍵盤推出科技生活套組,及以Matter串聯跨品牌IoT產品打造更多元的智慧家庭套裝,驅動用戶選擇更高資費,強化客戶黏著度。
  • 好速專案供裝戶數涵蓋80%全台戶數。
16.
人口結構改變
服務衝擊管理
  • 新生兒人數持續降低,人口結構老化,高齡化社會下銀髮族之電信服務需求需被重視。
持平
  • 台灣整體社會逐漸步入高齡化,門號需求減少影響公司營收,行動服務需求改變,手機綁約刺激月租費提升力道已逐漸下滑。
  • 雖高齡用戶更換手機頻率低,但數位科技接受度及使用率提升,可透過多元商品/服務包裝專案及一站式全套體驗服務套組,改變綁約商品模式,提供各式選擇及解決分項搜尋科技商品需求的痛點同時提升月租費。
  • 持續推出銀髮及弱勢族群方案,年度用戶數逾75萬人
17.
地緣經濟與政治改變
地緣政治
供應鏈管理
  • 政策變動: 各國法規、貿易限制之調整,可能會影響供應鏈的進出口。
  • 貿易戰: 貿易戰爭可能堆高原物料價格,增加企業生產成本,進而影響產品獲利。
  • 地域性衝突: 政治動盪與國際衝突可能影響供應鏈穩定性,導致運輸受阻或供應鏈中斷。
上升 地緣政治之變動程度提高,企業外部可能較難控制,台灣大可能遭受的營運衝擊如下:
  • 原物料若因運輸、出口中斷,導致台灣大無法取得關鍵原物料,可能影響產品生產;貿易戰、政策變動若導致原物料價格上漲,也可能造成台灣大營運成本提升。
  • 供應商若因為特定地區運輸航線受阻、中斷,導致無法如期交貨,可能衝擊台灣大重要產品或設備零件之取得,進而導致銷售等營運過程無法如規畫進行。
  • 盤點台灣大重要供應商及衝擊程度,並加強關注重要服務與產品,針對關鍵供應商進一步提升稽核管理強度,同時調整跨國供應鏈佈局,提升供應鏈韌性。
  • 一階供應商三年未審查比例低於20%
  • 一階關鍵供應商三年未實審比例低於8%
人才培育 18.
技術人才及勞動力短缺
 
  • 新興領域/特殊技術人才需求提高。
  • 人才招募、留任或訓練成本增加。
  • 無法及時招攬新興關鍵技術人才
  • 無法有效吸引及保留新興關鍵技術人才
  • 招攬成本增加
  • AI技術更新迭代快
上升
  • 隨著產業與科技趨勢變動,若未能培育、聘僱或留用合適且專業新興領域/特殊人才,將衝擊公司競爭力。
  • 招募困難導致技術人才空缺,將影響網路新設備或服務的建置或開發。
  • 人才流失,影響專案進度及網路維運品質。
  • 無法持續獲得AI相關技術,容易造成競爭落後。
  • 每年進行訓練需求調查,因應產業趨勢及策略發展,訂定年度訓練計劃,並提供多元發展機會,儲備人才未來所需專業,以提升人力效益,強化公司競爭力。
  • 技術主管因應趨勢定義所需專業及證照,並每年盤點員工專業能力及證照,計劃性展開訓練。
  • 結合公司需求、多面向回饋及職涯規劃,由主管協助員工量身打造個人化最佳發展組合,充實下一階段職務所需知識技能。
  • 鼓勵員工參與跨單位實習之工作社團與工作體驗。
  • 培養員工藉由學習Low Code或No Code工具,賦能員工,讓員工跳脫繁瑣的行政層面工作,聚焦於高價值、具創造性的任務提升工作效率。
  • 運用電信設備廠商AI技術與工具,結合其專業培訓計劃,提升員工新技術專業掌握能力,並培養內部種子教師編制e-Learning電子教材,建立新技術培訓資料庫。
  • IDP完成率低於75%
創新管理 19.
前瞻趨勢掌握與創新成長
*
科技創新應用
  • 面對 5G、AIoT、eSIM、AI、區塊鏈與 Web3.0 等技術快速演進與應用擴張,企業若未能即時整合並導入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方案,恐導致產品與服務落後於產業趨勢,進而削弱競爭優勢與長期成長潛力。
  • 區塊鏈、Web3.0 與生成式 AI 等技術仍處於發展與驗證階段,其商業模式、法規環境與用戶接受度尚未明朗。企業於創新佈局中需投入大量資源,亦面臨技術迭代與市場波動所帶來之投資回報不確定性與財務風險。
  • 若未能掌握 5G 與 AI 在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跨產業生態系中的整合契機,將可能錯失關鍵聯盟與平台優勢,影響本公司在新興應用場景中的業務推進力與市場話語權。
上升
  • 全球產業競爭加劇,若未能提前布局,恐失去先機,並增加後續急起直追的成本與時效。
  • 若未遵守政府法規, ESG與資安規範,恐造成後續的經營風險與補救成本。
  • 對於新技術的投資選用評估,若選錯方向可能造成競爭力下滑與商機的流失。
  • 通訊科技業,若未緊貼市場需求,恐影響發展曲線及營收成長。
  • 前瞻技術投入高,若未如期獲利,將增財務風險並影響營運彈性。
  • 異業合作或生態系發展不順,恐阻礙新興業務推進,削弱市場先發優勢。
  • 強化 5G+AIoT 專利與標準化:積極布局國際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
  • 積極超前部署綠能科技的投資:推出myCharge 服務等。透過策略聯盟與異業合作,以最小可行產品驗證並擴展市場。
  • 整合CT、IT、OT,運用堅實科技量能,打造生態系和多元解決方案,提供企業一站式的快速AI解方式。並持續與市場領先之科技廠商合作探索新產品與商業模式。
  • 採取多元投資與策略聯盟,提升市場適應彈性,降低風險。
  • 持續推出 myVideo、遊戲、電信金融、智慧家庭 等創新服務。
  • 舉辦創新競賽與挑戰日、工作社團、人才共享平台…鼓勵跨部門合作並加速應用落地。
  • 強化市場導向技術策略,確保創新滿足需求並轉化收益。透過階段性投資與商業模式驗證,降低財務風險。深化產業合作與標準制定,提高生態圈整合效率,加速創新落地。
  • 參與案件數/人數
  • 用戶數與營收
註1 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指破壞原有產業的競爭體系,形成典範移轉,並能夠建立起一套全新類型的新產品或新服務。
註2 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操作技術(Operational Technology, OT)和通信技術(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