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架構

推動永續供應鏈整合策略並攜手供應商落實減碳

  • 完成128家供應商書面碳盤查、10家供應商實地碳盤查
  • 目標2035年達成供應鏈減碳量23%

台灣大持續肩負企業社會責任,並深化與供應商的合作,共同邁向永續淨零。自2023年重新修訂供應商永續發展守則以來,進一步強化對人權、勞工權益、環境保護及商業道德的要求,並將對供應鏈夥伴的期許納入守則中。2024年,台灣大在此基礎上,持續落實ISO 20400永續採購框架,透過擴大實地審查範圍及深化教育訓練,全面提升供應商的ESG表現。同時,台灣大強化供應鏈永續風險的預先鑑別與管理機制,確保供應商能積極響應永續策略,攜手構築更具韌性的永續供應鏈。

永續供應鏈管理制度

台灣大自從建立永續供應鏈管理制度後,逐年精進供應鏈管理面向,於2023年導入ISO 20400永續採購制度,將永續採購精神、供應鏈管理框架納入原有的「採購管理辦法」中,並呈總經理核決通過。該管理框架整合環境、社會、治理(ESG)三面向系統性管理,針對新供應商、既有供應商與重大標案廠商皆有相對應的管理方式,並持續透過審查確保供應商符合「供應商永續發展守則」,此辦法共七項管理重點如下:

  • 品質管理:透過技術評比機制,確認產品及設備符合永續需求,透過廠商績效表現掌握各供應商實際落實永續之狀況,從中進行優化及改善。
  • 服務管理:要求承諾完整服務與交期品質。
  • 風險掌控:要求簽署誠信經營聲明,不可違背公平競爭、環保法規、著作權及勞動法規等。利用年度審查活動確認誠信經營執行現況並進行風險評鑑,識別供應商的ESG風險及衝擊程度,作為選商依據。
  • 機會識別:根據ESG議題,觀察於產業中永續表現良好之供應商,識別各供應商未來可能產生之機會,進行有效管理及合作。
  • 落實永續:舉辦採購員及供應商教育訓練,落實永續認知。
  • 運輸低碳化:將運輸成本與物流交通的碳排放量納入供給運輸路線規劃,綠化現行物流動線。
  • 持續落實綠色採購:台灣大於2023年導入「ISO 20400 永續採購指南」,將永續準則納入採購流程、供應鏈管理,根據各採購項目設定相應標準,降低採購行為產生之環境與社會衝擊。

透過五大流程落實執行:


供應鏈碳管理

2018年起,台灣大即開始對供應商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年年精進盤查數據品質,台灣大以2020年為基準年,2024年台灣大完成共128家一階供應商之 2023年度碳盤查與10家供應商碳盤查實地審查,持續依排放量及採購金額前90%鑑別主要的議合對象,2024年碳盤查供應鏈排放熱點結果為工程類、資訊服務與設備類廠商。

供應商永續發展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