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架構
- 完成137家供應商書面碳盤查
- 完成12家供應商實地碳盤查
- 目標2030年達成供應商減碳量20%
供應鏈永續管理辦法
台灣大持續透過創新活動來建構永續供應鏈管理制度,整合環境、社會、治理(ESG)三面向,對供應商進行系統性管理,建立七項管理重點:
- 品質管理:透過技術評比機制,確認產品及設備符合永續需求,透過供應商績效表現掌握各供應商實際落實永續之狀況,從中進行優化及改善。
- 服務管理:要求承諾完整服務與交期品質,嚴格篩選延遲交付廠商。
- 風險掌控:要求簽署誠信經營聲明且不可違背公平競爭、環保法規、著作權及勞動法規等。利用年度ESG審查活動確認誠信經營執行現況並進行風險評鑑,識別供應商的ESG風險及衝擊程度,作為選商依據。
- 機會識別:根據ESG議題,觀察於產業中永續表現良好之供應商,識別各供應商未來可能產生之機會,進行有效管理及合作。
- 落實永續:提升供應鏈之資訊安全能力及透明度系統建置,透過有效管理供應商管理實踐情形,增強對於供應鏈的責任。定期舉辦員工及供應商教育訓練,提升雙方對於永續的認知。
- 採購運輸低碳化:台灣大將運輸成本與物流交通的碳排放量納入供給運輸路線規劃,優化現行物流動線,使物流路線更加綠化,期望兼顧運輸成本與碳排放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 持續落實綠色採購:台灣大根據不同的採購項目設定對應的環保標準,提高對於標準以上產品及服務的採購量,藉此降低所採購之商品對環境的衝擊。
透過五大流程落實執行:
供應鏈碳管理
台灣大從2018年起對供應商進行溫室氣體與碳管理教育訓練,持續輔導合作夥伴完整盤點溫室氣體排放源,提高盤查結果的資料品質,深化供應商對供應鏈碳排放影響的認知。2021年,台灣大共完成137家重要一階供應商之2020年度的碳排放盤查與12家供應商排放量的實地審查。
2020年盤查結果為台哥大制定溫室氣體減量計畫目標之基準年,台灣大的供應鏈排放熱點為運輸物流類與資訊服務類供應商,依排放量鑑別主要的議合對象,並將針對各供應商產業類別設計減量目標和建議策略,共同推動供應商減碳工作,以達成2030年供應鏈碳排放減量20%目標。
前十大關鍵議合供應商 |
- 2020年排放量佔前十大之供應商
- 要求或輔導建立減量目標
- 設計減量路徑與行動方案,每年追蹤減量績效
|
前三十大重要議合供應商 |
- 2020年排放量佔前三十大之供應商
- 要求建立減量目標
- 提出減量行動方案建議,每年追蹤減量績效
|